重疾险的潜在“坑点”
理赔条件严格
- 重疾险并非“确诊即赔”,部分疾病需达到特定状态或实施特定手术(如冠状动脉搭桥术需实际开胸),轻症/中症的定义也可能存在差异,需仔细阅读条款。
- 例如:早期甲状腺癌(TNM分期Ⅰ期)可能被列为轻症而非重疾,赔付比例较低。
保费与保额失衡
- 年龄越大保费越高(如50岁后可能出现“保费倒挂”,总保费接近或超过保额)。
- 消费型重疾险若未出险,保费不返还;返还型产品价格高,收益可能低于银行存款。
保障范围争议
部分产品包含罕见病或拆分病种(如将“恶性肿瘤”细分为多种),看似病种多但实用性低。
健康告知陷阱
投保时未如实告知病史(如结节、高血压),可能被拒赔,部分代理人误导“熬过两年不可抗辩期必赔”,实则存在法律风险。
重疾险的核心价值
收入损失补偿
重疾险核心功能是弥补患病期间收入中断、康复费用等(如保额50万≈3-5年收入),与医疗险(报销治疗费)互补。
长期保障稳定性
长期重疾险锁定费率,不会因健康变化或产品停售而失效,适合作为基础保障。
特定场景优势
儿童重疾险性价比高(如白血病保障);家庭经济支柱投保可避免因病致贫。
如何避免被“坑”?
明确需求
优先保额(建议≥3-5倍年收入),再考虑附加责任(如多次赔付、癌症二次赔)。
对比条款
关注高发疾病(如癌症、心脑血管疾病)的理赔条件,轻/中症是否覆盖原位癌、轻微脑中风等。
理性消费
避免盲目选择“返还型”“分红型”产品,优先纯保障型;预算有限可缩短保障期(如保至70岁)。
健康告知
逐项核对体检/就医记录,必要时通过“智能核保”或人工核保预判。
替代方案参考
- 医疗险:百万医疗险保费低,适合补充大病医疗费,但无法替代收入补偿。
- 防癌险:健康告知宽松,适合高龄或非标体人群。
- 储蓄+定期重疾:通过投资组合(如增额寿+消费型重疾)平衡保障与现金流。
重疾险本身不是“坑”,但需避开不匹配需求的产品。适合人群:家庭责任重、无充足储蓄应对风险者;慎选人群:保费压力大、已有充足医疗保障或高龄人群,投保前建议咨询独立经纪人,横向对比多款产品。